一、学校简介
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是四川省举办师范类本科专业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现有狮子山、成龙、广汉科教园、东校区四个校区,校园面积3300余亩。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36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现有各类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900余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1400余人。
四川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东北大学三台校址上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1950年合并川北文学院,更名为川北大学,并迁到四川省南充市。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迁到成都现址。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并入我校。198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单位。
建校以来,我校先后涌现出了以著名墨学家伍非百、我国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绍禹、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凝聚态物理学专家赵敏光、拓扑学专家刘旺金、非线性分析专家丁协平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校拥有一支发展潜力大、学缘结构好、学历结构合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教师队伍,其中先后有13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6名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21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96余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及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计划人选,1名国家教学名师,12名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8个国家及省级本科教学团队。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教书育人的业绩享誉海内外,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历经六十多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覆盖文学、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的综合型师范大学。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7个学院,83个本科专业。1979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博士授权单位,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基础数学等1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拥有国际汉语、艺术、体育、工商管理(MBA)、教育、翻译、旅游管理、工程等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4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学科,2个省重点一级学科,17个省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及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7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5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9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20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59门省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省级双语教学课程,17 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承担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卓越教师培养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拥有1所有20余年历史的“校中校”——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学校生源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培养了20余万各类毕业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的业绩为学校增光添彩,共同铸就了四川师范大学光辉的历史。
“十二五”以来,学校的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重大、重点项目)项目106项,省部级项目180余项,综合科研经费1.12亿元,高级别论文发表数量477篇,授权发明专利50项,实施科研成果转化项目300余项。获得国家安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科学奖励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68项/。四川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是四川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师范大学科技园是四川省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是西部地区唯一以文化创意为主要特色的大学科技园。拥有可视化计算与虚拟现实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四川多元文化研究中心(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还有10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研究中心。
二、博士后招收专业及名额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拟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收博士后5名,其中中国语言文学3名、教育学2名。具体招生信息如下:
流动站 | 招收人数 | 招收条件 (包括知识背景、全职/在职等要求) | 拟招博士后 专业 | 合作导师 |
中国语言文学 | 3 人 | 具备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学、新闻学等专业背景的博士。原则上招收全职博士后,学术成果突出者优先。 | 中国古代文学 | 赵义山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段渝、房锐 | |||
文艺学 | 李凯、刘朝谦、钟华 | |||
文艺美学 | 钟仕伦、李天道、 董志强 | |||
汉语言文字学 | 周及徐 |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朱寿桐 | |||
教 育 学 | 2 人 | 具备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等专业背景。原则上招收全职博士后,学术成果突出者优先(我校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特色研究领域为多元文化教育,该研究领域的博士后申请人将予以优先考虑)。 | 多元文化教育(含公民教育、民族教育、高等教育) | 巴登尼玛、吴定初、郑富兴、傅林 |
课程与教学论 | 曹正善、张建琼 | |||
学前教育 | 吴定初、鄢超云 | |||
比较教育 | 傅林、郑富兴、刘世民 | |||
教师教育 | 刘世民 |
三、招收条件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遵纪守法,求真务实;
2.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敬业精神;
3.已取得博士学位的非本校人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4.能够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5.除经国家博士后管理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外,申请人不得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单位的同一个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四、进站流程
1.个人申请。申请人登陆四川师范大学人事处博士后流动站网页(http://rsc.sicnu.edu.cn/p/25/),了解相关我校相关政策。向设站学院提交《四川师范大学博士后进站申报书》,并准备以下申请材料:
(1)博士学位论文和博士期间代表作等成果复印件;
(2)拟报课题及研究计划概要(3000字以内)。
于2014年3月31日前,将以上申请材料邮寄到设站学院(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设站学院对《申报书》和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合格人员将进行面试,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3.复审。初审通过后,将《申报书》报送校博管办审查,审查通过,申请人登录中国博士后网站填报申请,将申请表和进站材料备齐提交到博管办。
4.审批。申请材料经校博管办审查,审查通过报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管理处审批后,发出录取通知书。
具体进站要求详见《四川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进站说明》。
五、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成都市锦江区静安路5号四川师范大学
邮政编码:610068
网址:http://rsc.sicnu.edu.cn/p/25/
联系人和咨询电话:
人事处 李 震 028-84761147
文学院 李 凯 028-84760562
教育科学学院李明燕 028-84760815
电子邮件:809616220@QQ.COM
欢迎符合招收条件的博士人员报名申请入站!
【编辑:张德林】